酬宾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1959年,人民大会堂国宴,天花板上藏了50个黑衣人,为何?

2022-02-05| 发布者: 酬宾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1959年的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重要日子,为了迎接这一伟大时刻,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
自动装盒机 http://www.wl-chuangyu.com

1959年的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重要日子,为了迎接这一伟大时刻,中国共产党决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一次国宴。此时的人民大会堂还刚刚竣工不久,这也是新中国举办的第一场重大宴会。这次国宴来了很多重要客人,全世界上有80多个国家的总理、主席、总书记等重要领导人来到北京。除了这些政要,还有人民代表,总共有5000多人要来到人民大会堂。

不过,在这场宴会背后,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就在国宴进行时,人民大会堂的天花板上,还藏了50个全副武装的黑衣人。这些黑衣人到底是何方神圣?这还要从一个叫做郑连福的人讲起,从一个小饭店的服务员,到“国宴总管”,郑连福是怎么做到的呢?1918年,郑连福出生在天津一个贫寒的农家,13岁那年,他前往北京,去六国饭店找当服务员的父亲,随后他的父亲请人介绍他去球房里打杂。

当时在北京的球房,客人都是外国人,郑连福就负责帮他们捡球、打扫卫生等工作。这些洋人的态度并不好,一旦郑连福有什么纰漏,或者捡球动作慢了,就会遭到他们的训斥,有的还会用手杖使劲打他,把郑连福身上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而主管也对他没有好脸色,警告他如果再犯错误,就要把他辞退。郑连福更加小心翼翼的工作。

也正是在球房的工作经历,让郑连福养成了察言观色的本事,他还自学了五国语言。后来他来到了北京饭店工作,非常得心应手,并且一路升职加薪,还担任了宴会总管。北京饭店是当时首屈一指的高级酒店,郑连福在这里积累了丰富的餐饮行业经验,也为他后来担任国宴总管打下了基础。

郑连福被选为国宴总负责人后十分激动,这次宴会意义重大,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视。礼宾接待也是国家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宴的工作人员,国宾护卫队,军乐队等都代表着国家的整体形象,护卫着国家的尊严。正是幕后这些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默默无闻的努力,才成就了台前的光鲜亮丽。

为了贴合贵宾们的口味,周总理决定把菜式风味定为“甜咸适中”,还请来很多淮扬菜大厨掌勺。而国宴的菜式并不是能够随意摆放的,这里面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就连上菜的路线都需要详细规划。而郑连福的工作内容,就是把这些问题全都协调好。1959年的国庆招待会一共有数千人参与,单单安排座位就要思虑良久。

由于人民大会堂还在修建中,直到9月24日才正式交工,而郑连福在28号才得到通知,由他负责此次宴会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国宴规模又不同于往常。在人民大会堂内部,要摆放500张桌子,还有主宾席,另外还要安排乐队演奏、专门的上菜通道。郑连福在摆放桌子上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他怎么计算也无法摆下500张桌子,这让他整个通宵都在思考。

天蒙蒙亮时,郑连福突然灵光一闪:撤掉30张桌子,再在每张桌子上增加一位客人,不就解决了吗?这个方案也得到了上级的批准,宴会的座椅安排终于有了解决方法。还没等他忙完桌子的问题,另一个难题又摆到了他的面前:12000多名服务员,和7000多名贵宾在同一个会场,万一和宾客撞了怎么办?万一迷路了找不到桌号怎么办?

这些服务员的平均年龄,还不到二十岁,之前都是从不同的单位抽调来的,从来没有过合作。如何调配人员、协调上菜和做菜的时间,是必须要解决的难题。而宴会现场声音非常嘈杂,单纯口头交流可能会听不见,如果使用扩音器,又容易打扰到宴会嘉宾。但如果连服务员都安排不好,那宴会的麻烦可就大了。

最后,郑连福决定在厨房和出口处装上指示灯,黄色代表做准备,绿灯亮了就可以上菜,红灯亮了,服务员就停止行动。有了指示灯帮忙,服务员们在演练中更加得心应手了。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该考虑国宴的安保工作了。来到这场国宴的贵宾,都是各国政要,难保不会有政敌动歪心思,而为了保证贵宾的安全,还差点要换会场。

30日上午,各国外宾已经陆续到达北京,准备参加晚上的国宴。郑连福也在期待着晚上到来,但是他却突然接到通知,要求他去一趟公安局。到了公安局后,公安局和郑连福讲明了情况。原来,不久前公安局对人民大会堂的状况做考察,发现宴会的吊顶全部都是木质的,还布满了电线,很容易引发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公安局经过评估后,觉得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换个地方召开。

郑连福听完愣住了,晚上宴会就要开始,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重新找地方呢?请柬早就送到了各国政要处,全世界都知道中国要在人民大会堂办宴会。事到临头了换场地,不仅时间紧迫容易出差错,也会产生很不好的政治影响。因此郑连福并不同意换场地,而是跟公安局阐明了利害关系,想让他们想想办法。

公安局向北京市委书记刘仁做了汇报,没过多久,刘仁和北京建筑院的院长沈渤就一同来到了公安局。刘仁问道:“警察同志们觉得人民大会堂不安全,你是哪里出了问题?”沈渤解释道:“因为时间不够,也没有足够的钢材资源,我们才用的木吊顶。但是对于电线,我们都装了铁管隔热,大厅内部也有消防设施,保证不会出现明火。”

刘仁不放心道:“但是警察同志们觉得还是不太保险,如果解决不了,我只能请示总理,看看能不能换会场了。”沈渤一听急了,这次国宴许多人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怎么能够换地方呢?他当即向刘仁保证,会保证国宴全程的安全,如果有什么事,他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告别刘仁后,沈渤直接赶到人民大会堂找到郑连福。

郑连福看到沈渤来了,焦急地走到他面前。原来,他一直在担心真的要换地方,这样之前上万名同志的努力就白费了。沈渤却并不慌张,没等郑连福询问,他就安抚地拍了拍郑连福的肩膀,向他保证绝对不会出事。沈渤清楚,宴会厅内的设施不会出现问题,但是天花板上的电线,有很多电线接头,这才是最危险的地方。既然吊顶改不了,那就从根源上阻断着火的苗头。

沈渤决定组织50名老电工,他们都是十分有经验的老工人,请他们在棚顶上仔细观察,只要发现有火星,立马用大棉袄扑灭,同时快速断电。这样就算出了什么差错,也能控制在小范围内。当天下午,50名工人来到了宴会厅,得知任务重大后,他们连饭都没吃,赶紧来到天花板上警戒起来,而沈渤也在宴会厅内严阵以待。沈渤在很多年后回忆起当时,感慨地说:“我坐的地方,可以清楚地看见整个宴会厅,我就在周总理身后听他演讲。但是我太紧张了,一个字都没听进去。”

7点,宴会准时开始,在开始前有位服务员不小心摔碎了瓷器,郑连福紧张的后背衣服都湿透了,好在当时客人还没有进场,瓷器碎片很快就被清理干净。全场最紧张的人应该就是郑连福了,他一边为贵宾们服务,一边还要掌握宴会的节奏,还得注意观察天花板的情况。但是越怕什么越来什么,周总理在演讲时,后厨突然传来一声巨响,周围的保安赶紧查看情况。原来是厨师操作不当导致爆炸,把锅都炸飞了。好在波及面积不大,也没有人员伤亡。

宴会厅的客人们被周总理的演讲吸引,爆发了热烈的掌声,把爆炸声盖了过去,也没人注意到后厨的意外。就连在宴会厅的郑连福都不知道后厨的事情。在宾客们看来,宴会非常成功,不仅有着味道绝美的菜肴,各方面的组织设计也十分巧妙和谐,体现了极高的组织艺术,宾客们都对这次宴会赞不绝口+。不过郑连福对这些夸奖一无所知,已经三天没合眼的他,在宴会结束后就睡着了。

1992年,国家对人民大会堂进行了全面改造,将原有的木质结构改成了轻钢结构的吊顶,房梁上再也不用黑衣人守着了。新中国成立初期,资源匮乏,资金不足,找不到这么多的轻钢原材料,只能用木头代替。这不仅仅是增加了会堂的安全,也是我国几十年来工业发展的见证,是国力增强的表现。

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向前辈学习。这些幕后的参与者,他们值得敬佩敬仰,为人民作出了贡献,是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有爱国信念的支撑,无数个郑连福式的中国人,用他们的智慧、辛劳和力量,创造了无数个奇迹,让世人敬佩。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酬宾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酬宾网 X1.0

© 2015-2020 酬宾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