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能治愈吗 文|胡文柳 编辑|孙月 一场涉及38万元的“回扣风波”,让“眼茅”爱尔眼科的市值蒸发超过200亿元。 1月10日,爱尔眼科股价延续的下跌势头,收报于37.29元/股,自1月6日举报事件发酵以来,3个交易日的时间,其股价从41.31元/股降到37.29元/股,市值蒸发229.76亿元。 为了阻止股价下跌,爱尔眼科不惜祭出了“大杀器”——高管直接从二级市场增持股票。公告显示,爱尔眼科财务总监、董秘于1月6日累计增持15.28万股,而当日股价收盘大跌6.6%。也就是说,即使高管增持,不仅当天未能阻止股价下跌势头,此后股价也继续下跌,二级市场的信心并未修复。 而与去年7月创下的年内高点72.27元/股相比,目前爱尔眼科的股价已经接近“腰斩”,2000亿元的市值灰飞烟灭。 “接连出事”的爱尔眼科,还能得到资本市场的认可吗? 大规模行贿遭曝光 1月6日至1月10日,微博用户@急症向日葵艾芬接连发布5篇微博,内容均是“爱尔眼科,行贿中国”,并且公布5张“借支季节性工资台账”,直指爱尔眼科在2017-2019年间,以转介费的形式行贿包括国家公职人员在内的相关人员。 据《财经天下》周刊统计,艾芬已发布的5张图表显示,涉及转介人数累计为287人,单人回扣金额在200-2500元不等,行贿金额共计约为38万元。 微博认证显示,爆料人@急症向日葵艾芬是武汉市中心医院急症科主任,曾参加武汉抗疫行动。 以1月6日的首次爆料为例,艾芬上传了“2018年借支季节性工资台账”图片,图片名单金额累计约10万元,转介人职务涵盖医院员工、科室医生、学生处处长等。截至1月10日,艾芬已发布5张“借支季节性工资台账”,时间跨度为2017年至2019年。 据艾芬向媒体的表述,“转介人”为爱尔眼科介绍病人,爱尔眼科就根据患者的手术费用对其按照一定比例发放回扣。 1月7日,被曝光方“宿迁爱尔眼科医院”在公众号上发布声明表示,对于“不规范经营行为”,医院已在2019年按照董事会要求整改、处理员工、撤换团队。 事实上,这不是艾芬第一次曝光爱尔眼科。早在2020年10月,艾芬就在微博上发文,质疑爱尔眼科对自己的眼睛治疗不当。 据艾芬自己陈述,2020年5月,其去武汉爱尔眼科医院,经检查,该院副院长王勇称其右眼患有白内障,为其操作白内障并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累计花费约2.9万元。 然而,几个月后,艾芬的右眼视力逐渐恶化。因此,她又去往武汉市某医院重新检查,眼科医生向其表示,是眼底变性后恶化导致右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如果能及早发现并治疗,病情可能不会如此严重。 艾芬将右眼病情恶化归结为武汉爱尔眼科治疗不当,她表示,爱尔眼科没有检查眼底,没有及早发现自己右眼患病,“一门心思要跟你换晶体”,最终延误治疗时间。 面对质疑,2020年12月31日,武汉爱尔眼科医院官方微博发表声明表示,艾芬的术前检查、手术和术后复查等各环节均符合医疗规范;患者自主提供的三甲医院术前B超和OCT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视网膜平复;术后复诊结果也显示,患者视力较术前明显提升,眼底视网膜平复。 此外,武汉爱尔眼科医院还表示,不存在对患者病历和检查资料进行篡改和调换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艾芬还要求爱尔眼科公开还原自身就诊的真实经过,公开自身真实就诊资料,然后再以法律形式解决。 截至1月10日,“艾芬事件”医患纠纷仍没有结束,双方的矛盾也进一步升级为艾芬举报爱尔眼科存在大规模行贿、不规范经营问题。 “爱尔眼科模式”隐忧 (图源:视觉中国) 面对艾芬接连发布微博控诉爱尔眼科行贿的事实,截至1月10日,只有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公开回应。然而,1月10日,《财经天下》周刊发现,该医院的官网现已处于暂时无法访问状态。 (图源:宿迁爱尔眼科医院官网) 天眼查显示,截至目前,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还没有被爱尔眼科收购,2021年11月26日,其名称由宿迁科以康爱尔五官医院有限公司变更而来,法人代表、执行董事显示为周铭;周铭同时是泉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执行董事兼总经理,而泉州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是爱尔眼科在2017年参股的公司,持股比例为21.7%。 而宿迁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和爱尔眼科之间的关系,恰好能直观展现出“爱尔眼科模式”。 在业内人士看来,所谓的“爱尔眼科模式”,指的是爱尔眼科利用自身资源,首先在全球范围体外孵化私营眼科医院,待孵化的眼科医院自主运营成熟,就利用旗下的并购基金收购这些眼科医院,再并入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最后赋予统一的眼科医院连锁经营管理模式。 官网显示,爱尔眼科目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开设眼科医院及中心达720家,其中,中国内地611家、中国香港7家、美国1家、欧洲89家、东南亚12家。 在“爱尔眼科模式”下,随着并购规模的膨胀,爱尔眼科连锁医院数量和覆盖的地区迅速增长,但同时管理费用暴涨。2021年1-9月,爱尔眼科管理费用为15.31亿元,同比增长54.62%,已超同期营收增速19.24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医院规模扩大,人员薪酬及股权激励费用增加所致。 就在2021年12月,爱尔眼科又发布大手笔并购公告,约耗资5.01亿元,收购14家医院的部分股权,覆盖14个地区。 但在这种近乎疯狂的扩张之下,爱尔眼科能不能严格把关医疗质量? 事实证明,爱尔眼科收购的上百家眼科医院大都存在法律诉讼,其中,仅重庆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一家近期的开庭公告就有24起,“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是主要案由。 就连爱尔眼科的员工,也在控诉爱尔眼科治疗不当。2021年2月26日,一位自称是爱尔眼科的前员工通过微博@幽灵满世界彩虹发文称,2017年8月15日,在自己所在的医院重庆爱尔麦格眼科医院做了全飞秒屈光手术。由于术前没有严格执行手术禁忌症,术后第一天该患者视力就变为0.25,经过三年多的治疗观察,双眼裸眼视力0.05,矫正视力0.2,而且视力还在持续下降,同时出现多达15种后遗症。值得一提的是,艾芬也转发此微博,为其声援。 显然,在业内人士看来,爱尔眼科正在遭遇“四面楚歌”:以宿迁爱尔眼科医院为代表的孵化阶段医院,存在不规范经营导致的行贿事实;以武汉爱尔眼科医院为代表的参股公司,存在引发舆情的医患纠纷。这或许只是爱尔眼科720家连锁眼科医院的“冰山一角”。 商誉“埋雷”41亿元 除了医疗层面的问题,在资本市场的投资者看来,爱尔眼科巨额的商誉成为悬在其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爱尔眼科模式”的核心是并购,但并购会产生巨额的商誉。所谓商誉,通俗地说,就是并购所花费的资金与资产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比如,并购一家公司花了3个亿,而这家被并购的公司经评估的资产仅有1个亿,那么这2个亿就计入商誉。 截至2021年6月30日,爱尔眼科并购参股子公司近300家,商誉总额为39.63亿元,占净资产比例约为39.16%。 2018-2020年,爱尔眼科因收购子公司产生的商誉初始金额高速增长,占资产总额比例愈来愈高,具体来看,商誉初始金额分别为21.89亿元、30.83亿元、46.66亿元,占资产总额分别为22.74%、25.92%、30.03%;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爱尔眼科累计计提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为7.88亿元,约占2020年业绩的45.71%。 最新财报显示,截至2021年9月30日,爱尔眼科商誉为41.26亿元;相比之下,2021年1-9月,爱尔眼科实现营收42.48亿元,实现净利润为8.88亿元。 随着2021年12月拟收购14家医院计划实施完毕,爱尔眼科商誉将“更上一层楼”,巨额的商誉究竟会给爱尔眼科未来发展埋下多大的隐患?目前还难以预测。 另外,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暴增,也引发了投资者担忧。2021年1-9月,爱尔眼科销售费用为11.07亿元,同比增长49.43%,其解释称主要系经营规模扩大、推广活动增加、市场人员薪酬支出增加所致。 (图源:@急诊向日葵艾芬微博图片) 据艾芬提供的文件显示,在爱尔眼科公开的渠道营销策略中,营销场所覆盖校园、写字楼、商场等各个领域,尤其在校园区域,爱尔眼科要求其销售人员物料覆盖至少3轮,学期内合作院校开办讲座不少于1场,学生俨然成为爱尔眼科重点“围猎”的对象。 与高额的销售费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爱尔眼科的研发费用一直“低空飞行”。2021年1-9月,其研发投入1.57亿元,只占同期销售费用的近1/10;2018-2020年期间,每年的研发费用均徘徊在1亿元上下,最低的仅为0.97亿元。 作为曾经在资本市场备受追捧的“眼茅”,爱尔眼科拿什么回报投资者?这无疑是爱尔眼科管理层无法回避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