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户口办理 冬至夜,One night in 苏州。 图 /图虫·创意 冬至大如年 一定要吃团圆饭 苏州人的日历,大抵都是用菜谱改的。 春天里,遍地的野菜和鲜嫩的春笋都是重头戏; 夏季则河虾正肥,吃一碗三虾面再好不过; 秋风一起,“水八仙”如芙蓉出水,大闸蟹正持螯杀来; 严冬就属一杯冬酿酒最迷人,迢迢千里勾了游子的魂。 以至于晋代的苏州人张翰,在洛阳当着官,一到秋天惦记起老家的莼菜羹和鲈鱼脍,立马辞官返乡了。 苏州人“三虾面”的三虾,指的是虾仁、虾脑和虾籽。 图/图虫·创意 而冬至作为最早被确认的节气,更是苏州人日历上的重头戏。 相传3000多年前,周人泰伯和仲雍不辞千里跑到当时还是被叫做“荆蛮之地”的江南一带,为“断发文身”的当地居民带来了周朝的历法。 苏州人最重传承,因而在他们眼里,冬至夜的地位不亚于“年三十”,甚至在当地流传着“肥冬瘦年”、“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满满一桌子的菜,才有冬至的味道。 图/网络 因此冬至夜的家宴上,本就以用料精致、顺应时令著称的苏州菜,更是讲究到了极致,按吴语里的说法就是: “苏州人过个冬至夜,花头精真格足!” 姑苏一夜 我只想泡在冬酿酒里 冬酿酒之于苏州人,犹如香槟酒之于法国人。 两者同样需要依照时令产出,就算在苏州本地,冬酿酒也只在冬至前后供应。 每年西风渐紧,各大酒厂才开始着手准备酿酒,用料也极为考究——取深秋桂花,连同花柄一齐折下,连花带枝好似“美人骨”; 再取上等糯米,经过两次发酵,用时间酿出香气和甜味; 最后放入腌好的“糖桂花”,才是冬酿酒的点睛一笔。 苏州人在街头拷冬酿酒 。 图 /今日苏州 眼看十二月迈入中旬,平素在茶馆里听着评弹、悠然品茗的老苏州们,都被勾起了肚中酒虫,纷纷起早摸黑地排长队去店中“拷”酒。 苏州人“拷”酒,那可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浅绿色的塑料瓶那是基本款,有提溜着水壶的,有拿热水瓶的,最过分的扛着饮水机桶就去了。 带好了家伙,起得要够早,才能喝得上着一年一度的绝世佳酿。 苏州人冬至拷酒容器大赏。 图 /网络 就和庆典时要开香槟一样,冬酿酒,是独属于苏州人的节日祝福。 每年祭拜完祖先,八仙桌上摆满了丰盛晚宴,开瓶气够足的冬酿酒滋一脸,是冬至夜的保留节目。 杯杯斟满,人人欢饮,低酒精度使它能风靡于男女老少之间,甘醇而带有深秋桂花气息的风味,让冬酿酒成了老苏州们心头永远的白月光。 倒一杯冬酿酒,把整个冬天装进杯中。 图 /图虫·创意 酒 已备齐,下酒菜也端上了桌。 在冬至前后,唯一能和“拷”酒长队相媲美的,大抵只有苏州人买卤菜的队伍了。 这几盘凉菜同样精细,除了酱鸭酱肉、熏鱼鸡爪,苏州人还有道绝活“羊糕”——羊后腿肉煮得酥烂,加入带有大量胶原蛋白的猪皮,期间还要“出水”(冷水清漂)“割脚”(去除盆堂沉渣),再把香浓的原汤和酥烂的羊肉一起冷藏成块,形成果冻似的“羊糕”,肉与汤的香嫩都被凝结在一起,不松不散,现切现吃。 羊糕,口感近于果冻而肉香浓厚,最适合下酒。 图 /汇图网 三五碟冷盘,一杯冬酿酒,酒不醉人人自醉 。 到这时,节日的气氛如同酒中馥郁的桂花香味,逐渐活跃起来,而苏州人家这“全年最长的一夜”,才刚刚开了个头。 苏州人:别再问我为啥不吃饺子了 冬至吃什么? 饺子还是汤圆? 这就如同“甜咸之争”,足以引发一场南北方人之间的“论战”。 但在苏州人这里,馄饨和冬至团,才是这道题的正解。 苏州人爱吃的“团子”,是一种甜咸皆宜的“汤圆”。 《姑苏食话》 里说,冬至节前一晚,苏州家家户户都要磨粉制团,把糖肉、菜果、豆沙、萝卜丝等剁碎成馅儿,制成冬至团。 在过去,冬至团还有大小之别,大的俗称“稻窠团”,多用来祭祖; 小而无馅的称“粉团”,则用来供神。 多彩汤圆。 图 /视觉中国 到今天,冬至团的花样也多起来,能做成红的、绿的、黄的、黑的,都盛在一碗之间。 恰似挤在同个屋檐下的一家人,无论是“冬至团”的“团”,还是叫做“汤圆”的“圆”,都蕴藏着苏州人对家的眷恋。 包馄饨。 图/今日苏州 馄饨 则是这一夜的主食,苏州人素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讲法。 在姑苏一带,馄饨大多薄皮、少馅,一入口馄饨皮触之即破,透出汤汁和肉馅的鲜美; 而精髓往往在汤料里,加虾皮、榨菜末、葱花,清鲜不腻。 由于这种小馄饨煮沸的时候,像一个个泡泡一般浮在水上,因此有人称之“泡泡小馄饨”。 一个个馄饨如泡泡般漂浮在热汤上。 摄影 /王楠楠 除此之外,苏州有些人家还会熬“赤豆粥”(即红豆粥),《岁时记》里有载“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厉,畏赤豆”,苏州人就用红豆粥来祛除邪祟、预防瘟疫。 苏州的红豆粥格外精致,红豆和粥要分开做成,红豆碾成细细的豆沙,粥上碗后红豆沙才浇洒上去,如同“红云覆白雪”,又因其甜糯,苏州人多称其为“糖粥”。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图 /图虫·创意 红豆粥温香软糯,或许对今天的苏州人来说, “红豆生南国” 的缠绵相思之意,饱含着 亲友间的想念 ,又是另一重意义所在了。 苏州人的团圆饭,简直是在“炫富” 苏州城的年味儿从冬至夜就开始散发出来。 本地有俗语说: “有铜钿,吃一夜;呒铜钿,冻一夜” ,冬至夜团圆饭的丰盛程度,反映了这家人的生活水平,讲究的有“十道冷盘,八菜一汤”之说,体面的人家还会摆上一道暖锅; 而其中的各色食材往往都得讨个“口彩”,菜名都是吉祥话。 暖锅就是苏州人的火锅,将食材层层叠叠码匀,再洒汤汁开煮。 图 /网络 暖锅里最诱人的蛋饺,用鲜虾、猪肉为馅,包上金黄的蛋皮,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之意; 平日普普通通的肉圆,在这一天得叫“团圆”,最有团聚的味道; 冬笋 有节,那就是“节节高”; 线粉绵长,被叫做“金链条”; 鸡叫“扑扑腾” ,大有一飞冲天之势; 鱼称“吃有余” ,象征着年年有余; 就连暖锅最上面摆的几颗鸡蛋,也有说法,称作“代代相传”。 这些食材汇在一锅之间,加汤烹煮,所有美好的祝福就留在了家门里。 光是蛋饺和肉圆,就值得馋一年。 图 /网络 暖锅之外,苏州人的“藏书羊肉”也是饭桌上的大头。 从来信奉“药补不如食补”的中国人,有着“冬至进补,春天打虎”的说法。 而在这个时节里,苏州人独独偏爱羊肉,以其为大温大热之物。 除了冷盘的羊糕,“藏书羊肉“最宜白烧,烧煮出来汤色乳白,香气浓郁,最适合用来冬日滋(养)补(膘)。 滋补的藏书羊肉,才是打开冬天最好的方式。 摄影 /樂脆星 等到盛饭之时,饭里预先还会藏好两只热荸荠,吃到的时候夹出来,这一手叫做“捞元宝”。 待到酒足饭饱后,一桌佳肴的滋味,连同一年的好运,尽数通过这顿团圆饭传达到每一位家庭成员,这是苏州人家对自己最好的祝福。 苏州一夜,充满了仪式感和烟火气。 有些苏州的单位会提前下班,学校的老师也罕见地没有拖堂,老人们备好饭菜守在门口等候,小辈们下班、放学后,都早早归家不再贪玩。 毕竟,生活再忙,也得回家吃团圆饭。 冬至大如年,地道有好货 更多冬日好物,戳下图体验 文丨九月 封图 | 图虫·创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