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宾网 网站首页 资讯列表 资讯内容

家长群生存攻略:你若不作,便是晴天

2021-12-15| 发布者: 酬宾网| 查看: 144| 评论: 3|来源:互联网

摘要: 我们常说好的教育讲究家校联合,而在家校联合的各种细节里,家长群又是重中之重。在孩子的学生阶段(包括幼...
sxzmjt.com http://sxzmjt.com

我们常说好的教育讲究家校联合,而在家校联合的各种细节里,家长群又是重中之重。

在孩子的学生阶段(包括幼儿园),家长要做的其中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帮助自己的孩子维护师生关系。

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家长的义务,但反过来说却不成立:

老师没有义务帮助学生维护你们自己家的亲子关系。所以家校联合里的“家”和“校”,绝不能狭隘的理解为权利义务对等的两个主体。

如果一个家长能时刻谨记老师也是个凡人,是跟我们身边大部分人一样的凡人,也就不太会踩那些家长群的雷了。

首先,不同阶段的家长群功能很不一样。

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老师对家长群的使用通常都很频繁,主要用于下发通知,布置作业等等。

尤其幼儿园阶段,孩子非常小,老师会在群里发照片,比如孩子今天吃的什么,玩的怎么样之类,这些细节都是在告诉家长:放心吧,你的孩子在我们这里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顾。

因为幼儿园不是义务教育阶段,所以幼儿园的服务特征比小学要明显得多,尤其孩子在私立幼儿园的那些家长,很容易养成一种习惯——老师就应该随时给自己汇报。

这是一种典型的错觉。

比如你从私立幼儿园上到一所公立小学,一个最先要明确的转变是:老师们的薪水由他们单位支付,老师和家长并不是甲乙方的关系。

所以如果一个家长在公立学校还摆出一副“叫你们经理来”的嘴脸,那实在是太坑自己孩子了……

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老师还会和家长进行比较细致的沟通,但这种沟通也只会延续到三四年级。

这个道理很简单,一方面孩子大了,本身就可以理解一些复杂的事情,而且学生们到这个年纪已经完全融入了集体,另外高年级小学生就已经开始有小升初的压力,这个阶段的老师,必须开始追求效率,所以也就不能把精力过多用于琐碎的家长群事务上。

如果,你们家孩子运气好,直到初中还能有个“妈妈型”的班主任,那更得早做准备,因为千万不要幻想这种管理还能出现在高中。

一个孩子通常15岁就上高中了,这是年纪在法律上(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已经处于相对刑事行为能力阶段,高中老师会默认这些孩子已经具备独立性。

事实上的确有很多老师只愿意教高中,因为跟初中生(尤其一些成熟晚的男生)打交道实在是太伤神了。这种时候如果一个家长还拿中学生的脆弱心灵去麻烦老师,那老师可真是进退两难。

总结一下,家长群的第一规律:这就是一个发通知的地方,不要去幻想,不要给家长群赋予更多的功能,并且孩子越大,家长群只用于发通知这个趋势越明显。

然后就是,永远不要拿上个阶段老师的表现,来类比此时此刻的状况。

孩子都长大了,老师也在一直在变,别搞到最后就你自己还长不大。

接下来,谈谈从众刷屏的问题。

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很多家长都知道盖楼没用,但就是忍不住这么做:好像别的家长回复了而自己没有,就是不礼貌。

这里再把这个“为什么没用”的逻辑简单梳理一下。

每当班主任在家长群里发出一条消息,那大概率是他刚刚接到任务的时候,那个时刻,他一定是很忙,压力很大,可能同时还有好几件别的事要办。

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班主任会盯着那个群,然后去数是谁发了“收到”,又或者哪几个家长没有回复。

(换个角度想,如果你的跟风回复真的有效,也就是说,这个班主任真的会在意谁没捧臭脚,那你的孩子摊上这么个班主任难道是好事吗?)

你要知道,班主任是不能屏蔽群消息的,所以他的手机如果调了震动,就会不停的震动,如果是调了静音,那个屏幕也会不停的亮起,很费电的好吗?

这种情况下,哪怕看到了一呼百应,那也是一个非常让人焦躁的局面。

实际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老师在家长群发通知,如果他没有明确要求“收到请回复”,或者要求接龙报名,你就不需要出声。

因为天底下所有的老师,在家长群发完通知之后,都会默认群里所有的家庭至少有一位成员已经看到并记住了,哪怕你万年潜水,老师也没有义务单独@你。

所以看到通知之后,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真的记下来,然后告诉自己的孩子。如果群里通知的事情没做到,这个家庭在老师心目中恐怕会扣掉一些分数,而如果你回了“收到”最后却没做到,这个扣掉的分数应该加倍才对。

其实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往往会在家长群成立的第一时间就明确自己的管理风格,比如什么情况下各位家长不要回复,甚至有可能再单开一个家长禁言群。

那么做家长的,你只需要牢牢记住老师的话,跟着老师的节奏,这件事就可以很简单的进行下去,而不是被别的家长牵着鼻子走。

再有,家长如果有任何不同意见,请务必找老师私聊。

关系学中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内容的私密性”,一个叫“旁观者的破坏力”,这在家长群中体现的很明显。

你可以把家长群想象成一个广场,在广场上公开质疑,周围很快会聚拢一批旁观者,这种行为会被视作挑衅,脾气再好的班主任也会感觉到被冒犯。

这时候旁观者除了其他家长,还可能有其他科目的老师(这些老师没准又是其他班的班主任),所以班主任在处理这种质疑的时候还不得不考虑其他老师的想法,回答是该软该硬其实都很为难。

你要是遇到一个情商高的班主任也就罢了,他可能会变成私下来找你沟通;又或者班主任的回应软中带硬,那你又可能成为别的家长质疑的对象;最差的情况是,班主任直接在群里跟你对吵,反正绝大部分情况下,结局都不好。

有的家长可能是直脾气,可能觉得:我要是在群里振臂一呼,把问题公开指出来,大家就会站出来支持我,一起向学校施压,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千万不要这么想,没有几个家长会站到你这边。真正懂得处理家校关系的家长,可能早早就跟班主任私聊过了,那些你觉得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其他家长可能早就理解了。

一个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只是静静的在群里看热闹,然后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们班那个谁谁谁,他的家长真有点不懂事,你平时少跟他一块玩儿。”

我们这里谈的主要是公立学校可能出现的问题,很多家长不理解的规章制度,可能只是为了保护孩子,无论这些规定有多么麻烦,杜绝一切可能的安全事故和恶性事件,是学校的首要职责。

所以但凡抱着学习的态度私下问问老师,这些事情都不难理解,反之如果你跳出来在家长群里叫板,最后坑的还是自己的孩子。

无论如何,从孩子踏进学校起,他就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则,家庭规则在学校完全无效。

你千万别因为自己留过学,就告诉老师,美国或者哪里哪里怎么教育孩子,这是非常非常错误的做法。

且不说大部分中小学老师不是留学回来的,即便你真的懂那么一点教育的皮毛,人家老师也比你更懂国情。

您要是认可国外的那一套,又觉得国内教育达不到水平,大可以把孩子早点送出去。

还有一个事,你自己不要去建一些“非官方用途”的家长群。

这种情况尤其容易出现在新生入学的时候,每个班可能都会有几个家长提前认识,结果这几位一拍即合,先建了一个群,后来又慢慢吸纳新成员。

到最后,这帮家长心说,咱们不如把老师也拉进来吧。如果老师真的接受了,请马上把群主转给老师。

试想,如果你占据这么一个群主的位置,每天活力四射,别的家长还经常以你马首是瞻,这对老师来说并不是什么好的观感。

如果老师据此觉得你是个没什么正事,成天咋咋呼呼的家长,结果你明明有自己的工作,那你可就太冤枉了:一方面是苦笑着帮着班集体做了很多事,结果大家还误会了你。

此处再敲一下黑板:建那种个别家长聊天的小群也就罢了,千万,千万,不要去建那种甚至跨了班级跨了年级的几百人大群,尤其是如果这群里还没有老师,那真是灾难中的灾难。

你别把自己真的当成了群众中的热心志愿者——几百人大群的力量,你驾驭不了。

这种鱼龙混杂的大群本身就是重点监管对象,一旦群内信息涉嫌违法,或者酿成了群体事件,群主和管理员都要负主要责任。

学校和老师如果知道了这个群,他们总不能强制你解散这个群吧,那他们最好的做法就只能是安插一些眼线进群,做学校的舆情监控。

到最后,你的热心快肠,都变成了别人对你的提防和忌惮,这又是给你的孩子挖大坑的行为。

最后我们说一点初次加老师微信的细节。

家长和老师的关系,是靠无数次私下的沟通建立起来的,但这一切都要从第一次加微信开始。

很多家长会忽略这一点,刚开学建了家长群,你发出好友申请:您好,我是XX班XXX的爸爸。老师点了通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再礼貌一点的家长会在通过之后发一条消息:X老师好,我是XXX的爸爸,以后还得麻烦您费心。然后再加上个握手或者玫瑰的表情。

这当然好一点,但其实老师还是没记住你的孩子。

本质上在初次加微信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是陌生人,陌生人第一次建立联系当然应该说点实际的事情。

你作为一个家长还能跟老师说什么呢?当然是介绍自己的孩子,因为老师和你家孩子之间也是陌生人。

注意这里的介绍绝不是让你趁机夸奖自己的孩子,这没什么意义,你要做的是精确的描述,是让老师记住,有什么什么特征的,就是你们家孩子。

比如你可以介绍孩子有什么艺术或体育特长(倒不必非得报出钢琴考到几级),比如孩子有某种比较小众的兴趣,另外孩子之前的疾病史、过敏史,也有必要清清楚楚的告诉老师。

告知特长,可能会让你的孩子得到一些额外的表现机会,但疾病一类的信息其实更重要,将这些负面的隐私信息毫无保留的告诉老师,会让老师觉得这是一个真正对孩子负责的家长。

以上这些攻略,简单来讲可以归结为三句话,也是站在老师的角度特别希望家长明白的三句话:

1、老师讲的事情,家长请务必记住并落实;

2、孩子有什么问题,请一定先跟老师沟通;

3、老师不会给家长找麻烦,家长也别给老师找麻烦。

这三件事但凡做到了,比送老师礼物可贴心多了。

老师也是凡人,是凡人就一定精力有限,所以在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不要去做无聊的事,也不要理无聊的人。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公众号:教育最优解。

教育也许永远没有最优解,但教育从业者们一直在寻找最优解的路上。我们愿与关注教育的人们同行,我们只呈现关于教育的思考和真相。】



分享至:
| 收藏
收藏 分享 邀请

最新评论(0)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酬宾网  

GMT+8, 2019-1-6 20:25 , Processed in 0.1009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酬宾网 X1.0

© 2015-2020 酬宾网 版权所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