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市私家侦探 这是一个充满人间温情的真实故事。 她是一个保姆,却成了雇主家户口本上的一员,雇主家的孩子们亲切得称呼她“高娘”,对她如母亲般的敬重,到她年老瘫痪时,雇主的女儿毅然辞职,把她接到家里亲自照顾,比亲妈还要亲。 她就是高玉清。 机缘巧合成为刘家的保姆 高玉清是成都温江人,30多岁的年纪就成了寡妇,本来还有两个孩子相互依靠,后来,两个孩子又不幸夭折了,孤苦伶仃的高玉清就被婆家赶出了家门。 为了生存,高玉清开始到处做保姆养活自己。 1954年9月份,高玉清来到新津县政府家属院里照顾一名产妇,在这里,她遇到了日后和她结下不解之缘的许曼云夫妇。 那时候,许曼云的丈夫刘致台在郫县任县长,许曼云也刚刚怀上第一个孩子。 有一天,她和丈夫到县委机关家属大院去看望一个刚刚生下孩子的女同志,许曼云发现这家的保姆高玉清不仅饭做的好,人也很有礼貌,她就对试探性地对保姆说:“等我生了孩子,你可不可以跟这我去?我要到郫县。” 高玉清回答:“当然可以,我就一个人。” 就这样,高玉清走进了比自己年纪还小11岁的许曼云家。 来到这个家里的第一天,女主人许曼云就对她说:“现在是新社会,我们是同志关系,没有旧社会那种主仆关系,你来到这个家里,大家都是平等的,你有意见就可以跟我提,我有意见也可以和你提,以后,我就叫你高玉清,你就叫我徐曼云。” 许曼云的一席话,让高玉清倍感亲切,从那天开始,高玉清一直都称呼许曼云的大名。 刚来这个家的第一个月,许曼云就把钱交给高玉清,让她自己去安排一家人的伙食和花销,给予了她充分的信任。 许曼云和丈夫刘致台都是解放军人出人,加上工作繁忙,两个人都不擅长做家务,自从高玉清来到这个家以后,把这个家搭理的井井有条,让这个家也有了一个家该有的样子。 高玉清不太爱讲话,只要她不说,许曼云就不会去刻意打听她的过去,在这个开明的新式家庭中,高玉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理解和尊重。 在这个干部家庭中,许曼云夫妻两个都没有一点官架子,高玉清吃饭都是和他们同桌吃,许曼云对待高玉清就像对待一个大姐一样。 许曼云的大儿子出生的第100天,一家人要到照相馆去拍全家福,就在摄影师招呼大家站好的时候,许曼云一把拉过高玉清,说什么都要让高玉清一起拍全家福。 这是刘家的第一张全家福,也是高玉清人生当中的第一张照片,在失去亲人多年后,她又拥有了家人。 从那以后,刘家的每一张全家福上都有高玉清的影子。 不久之后,许曼云还把高玉清的户口迁到了自己家的户口本上。 有了许曼云的这份认可,高玉清更把这个家当成了自己的家,凡事都尽心尽力。 随后的几年,许曼云又先后生下了四个孩子,五个孩子都是被高玉清一个一个给抱大的。 由于许曼云夫妇的工作繁忙,高玉清不但管着五个孩子的生活,就连五个孩子的教育平时都是她在管教,孩子们都亲切的称呼她为“高娘”。 高玉清也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个保姆就对五个孩子疏于管教,相反,在孩子们眼里她比自己的亲妈都严厉,该打就打该骂就骂,俨然把这五个孩子就当成亲生的孩子来管教了。 许曼云也深知这个老大姐是为孩子好,从来也不干涉高玉清管教孩子。 朝朝夕夕的相处,让高玉清对这个家庭有了很深的感情。 那时候,许曼云也经常会劝高玉清,趁着年轻,再找个好人家嫁了,甚至给高玉清介绍了一个南下的干部,高玉清却对许曼云说:“我干嘛那么想不开嫁人啊,我哪也不去,就在这个家里过得挺好。” 经受变故,保姆成了孩子们的主心骨 时间到了1966年,这个家面临着一场新的考验。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作为干部的刘致台和许曼云都被隔离审查,白天带着高帽子游街批斗,晚上又要写检查,精神上和肉体上的双重折磨让许曼云倍感绝望,有一天晚上回到家,她伏在桌子上失声痛苦。 这个时候,高玉清为她做了一碗荷包蛋,开导她说:“你要想开一点,你看看现在这个大院子里都一样,总会过去的,要想想还有5个孩子。” 在高玉清的开导下,许曼云才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不久以后,许曼云夫妇被关进了牛棚改造,此时,让许曼云最放心不下的是5个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夫妻俩吃什么苦都行,孩子多可怜啊。 那时候,许曼云夫妇已经被停发工资,5个孩子每个月只有10元钱的补助钱,高玉清作为保姆的工资都没有了着落。 很多人都认为高玉清一定会走,许曼云也跟高玉清说,即便是高玉清走,她也不会怪她,毕竟没有理由让她跟着这个家遭难。 而高玉清却二话没说,就选择留下来,和这个家一起度过难关。 孩子们的那点儿补助根本不够用,为了能让孩子们吃饱饭,高玉清动了很多脑筋,她买来麦子自己磨成带麸皮的面粉,做成窝窝头给孩子们吃,为了省钱,买路边菜回来做成酸菜给孩子吃。 为了能让孩子们吃上一点有营养的东西,高玉清半夜起来去排队买猪下水回来做给孩子们吃。 有一件事让许曼云的三女儿刘健鸣至今难忘:有一天,高娘撸起袖子在洗衣服,刘健鸣发现高娘经常戴在手上的玉镯不见了,就问:“高娘,你的玉镯子呢?” 高玉清很淡定地说:“卖了。” 那个玉镯子是高玉清的母亲临终前送给高玉清的,可以说是高玉清的传家宝,高娘平时很宝贝她的镯子,可是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她却毫不犹豫的把镯子拿去换了钱。 孩子们在高娘的守护下,总算是有了一个家。 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孩子们更早地懂得了生活的不容易,变得异常懂事。 高玉清母亲般的形象不知不觉当中在5个孩子心目当中扎下了根。也赢得了女主人许曼云的心。 80年代,许曼云夫妇终于恢复了工作。 高玉清作为保姆在动乱年代养育5个孩子的事迹也在当地人中广泛流传。有人想出高薪挖走高玉清去自己家里做保姆,都被高玉清婉言拒绝了,她怎么可能离开自己的孩子呢? 1992年,刘致台的工作调动到成都,高玉清再次跟着刘家到了成都。 刘家的5个孩子都已经长大了,参加了工作,有了自己的小家庭。 这个原来的小家随着人口的增多,变成了一个大家庭。孩子们每到周末都会回到父母的家中聚会,吃上一口高娘做的饭菜,幸福无比。 保姆给接到家中照顾,亲妈住进了疗养院 1998年,这个家的男主人刘致台去世了。高玉清和徐曼云成了这个家中最令孩子们牵挂的两个老人。 刘家的孩子们意识到,高娘的岁数大了,到了应该由别人照顾的年纪。他们就另外请了一个保姆到家中照顾许曼云和高玉清的生活。 高玉清感到很不好意思,提出来要离开这个家。 许曼云对她说:“你不要走,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哪里也不要去。”孩子们也不允许高娘孤单地飘零在外面。 于是,老姐妹俩一起生活在刘家的老房子里。 转眼,到了2007年,已经88岁的高玉清在一次洗澡中中风瘫痪,多亏刘家的小儿子警觉地发现不对劲,冲进浴室把高玉清救了出来。 刘家的几个孩子赶紧把她送到了医院抢救,医生告诉刘家人,只有做手术才有一丝救火的希望。 许曼云当机立断在手术单上签了字,她说:“就算是一丝希望也要救。” 手术后,刘家5兄妹轮流在医院里照顾高玉清,几天后,高玉清终于脱离危险,捡回了一条命,可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刘家五兄妹面前,那就是已经瘫痪的高娘今后的生活问题。 由于五兄妹都没有退休,大家就商量母亲许曼云,给高娘在郫县找了一个条件最好的敬老院,敬老院的对面就是医院,这样大家才能放心。 就在大家商量出结果的时候,徐曼云的三女儿提出了异议,她说:“高娘现在这种状况,把她送到疗养院,最多也就能活一年,我不愿意,我希望高娘好好的活着,能活得更久一点。” 作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刘建鸣提出,自己提前退休,把高娘接到自己家里亲自照顾。 就这样,刘建鸣办理了内退,把高娘接到了自己家里。 她在家里的小房间里支了一张小床给女儿住,自己和高娘睡在大床上,每天都和高娘睡在一起。 照顾一个瘫痪的病人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更何况刘健鸣以前在家里就很少做家务。 为了照顾高娘,刘健鸣吃了很多苦,为了防止肌肉萎缩,刘建鸣每天都要给高娘按摩,把食物打成汁喂给高娘吃。高娘大小便失禁,刘建鸣每天都要为她擦洗好多遍。 刘健鸣的丈夫刘静安一开始很不能理解妻子的做法,为了一个保姆,提前退休了不说,还把自己弄得黑白颠倒,累死累活,但是,在妻子的感染下,刘静安慢慢地理解了妻子的内心,也加入到照顾高娘的行列当中来。 为了支持妻子,从来没有进过厨房的刘静安学会了做饭,来减轻妻子的负担。 就在刘建鸣把高娘接到自己家里的时候,许曼云却一个人住进了疗养院。 原来,许曼云老人在一次同学聚会中突然晕倒了,被送医院的许曼云被医生诊断为意识障碍症,并且医生说在今后有可能会经常发作。 回到家中的许曼云老人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自己搬到疗养院去住。 刘家的儿女们都知道这是母亲的开明和大度,一方面,她心疼女儿照顾高娘要付出的巨大精力。另一方面,她不想看到高娘老无所依。 老人说:“我的三三很优秀,已经很辛苦了。” 在刘建鸣年复一年的照顾下,高娘一天天好了起来。刘健鸣还给高娘找了医生,专门去做针灸康复,慢慢地奇迹终于出现了,高娘不但能站起来,还能行走,毕竟连医生都说高娘这么大岁数了,想站起来是很难的。 每天,刘健鸣的工作都排的慢慢的,早上要早早起床给高娘和一家人做饭,上午给高娘按摩和洗刷,趁着高娘睡觉的当儿,赶紧去买菜。 每天下午,刘建鸣都会用轮椅推着高娘出去遛弯,看看花,呼吸一下新鲜空气。邻居们都说:“你妈妈真有福气,被你照顾的真好。” 后来邻居们才知道,刘建鸣照顾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亲妈,而是毫无血缘关系的保姆。 刘建鸣的这种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小区里的一个大姐说:“我原来和婆婆的关系不怎么好,一想到她对个外人都能那么好,我对婆婆的态度也改变了好多。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小区的整个风气都好了起来。” 2015年,高娘的故事被电视台做成节目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96岁的老人虽然已经耳背,但是精神矍铄,指着老照片上刘家兄妹如数家珍...... 重阳节这天是高玉清96岁的生日,刘健鸣一大早就给高玉清老人收拾干净,换上新衣服,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刘家三代十几口人都聚集到刘建鸣家中为高娘庆生。 85岁的许曼云老人把嘴凑到高玉清的耳边说:“高姐,生日快乐。” 写在最后 高玉清因为认识了徐曼云才找到了家的归属感,也因为高玉清对这个家的付出,让孩子们对她比对自己的亲生母亲还要好。 在这个故事当中,我非常感动于许曼云老人的大度和开明。 我不禁想起前一阵子网上在讨论的雇主该不该让保姆和自己家人一桌吃饭的问题。不得不说,许曼云老人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把保姆当家人看待,真心对真心,保姆才能愿意帮你守护这个家庭。 试问,又有哪个老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因为照顾保姆而疏忽于对自己的照顾? 在这个家里,正是因为有了许曼云这样的妈妈,才有了一群知恩图报的孩子,才让我们看到这个感人的故事。 ![]() |